重刷《寻路》时,最触动我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,而是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反复强调的 “不看别人怎么说,要看实际怎么做”。无论是面对复杂局势拒绝照搬经验,还是深入一线调研寻找解决方案,这部剧里的 “实事求是”,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政治术语,而是一套 “直面问题、拆解问题、解决问题” 的行动指南 —— 这恰是当下商业世界最稀缺的底层能力。
当很多企业困在 “跟风必败”“转型遇阻”“战略空转” 的泥潭里时,再读《寻路》中那些关于 “实事求是” 的论述,会发现它早把商业破局的密码写在了 “从实际出发” 这六个字里。
《寻路》中有个经典情节:面对 “如何建立根据地” 的争议,有人主张照搬外地 “先占地盘再巩固” 的经验,有人坚持 “先搞清楚本地群众需求再动手”。最终实践证明,后者才是对的 —— 不了解当地资源、民情,再完美的 “外地经验” 都是空中楼阁。
这像极了商业世界里的 “跟风陷阱”。前几年新消费风口时,无数品牌照搬 “网红打法”:找 KOL 种草、做联名营销、定高价轻奢定位,结果 90% 以上都死在了 “不接地气” 上。而坚持 “实事求是” 的品牌,往往能走出不一样的路。
比如蜜雪冰城,当其他奶茶品牌扎堆一线城市拼装修、拼原料时,它却深入三四线城市调研:发现小镇青年更在意 “5 元以内能喝到好奶茶”,于是砍掉溢价的装修成本、简化 SKU,把核心资源投入到 “平价好喝” 的产品上。这种 “不跟着行业热词走,只跟着用户需求走” 的决策,恰恰是《寻路》中 “实事求是” 的商业落地 ——所谓 “实事”,是用户的真实需求;所谓 “求是”,是找到满足需求的最优路径。
《寻路》里还提到 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”。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企业的痛点:现在太多决策是 “拍脑袋” 的 “早产”—— 看到同行做私域就跟风做私域,看到直播火就 all in 直播,却没先搞清楚 “自己的用户是否在私域”“产品是否适合直播”。就像当年 O2O 风口时,大量餐饮品牌盲目上线 “30 分钟送达” 服务,没算清配送成本、订单密度,最后只能倒闭离场。
《寻路》中,那些脱离实际的决策总会付出代价:比如不顾物资短缺强行推进计划,结果导致资源浪费;比如迷信 “权威经验” 忽视本地差异,结果执行受阻。这些剧情,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仍在不断重演,本质是踩了 “违背实事求是” 的三个陷阱。
《寻路》中有人总说 “以前这么做能成,现在也一定行”,却忘了局势早已变化。商业中这样的例子更多:诺基亚坚持 “功能机才是用户需要的”,因为过去靠功能机赚了大钱;柯达死守 “胶卷业务”,因为它曾是胶卷时代的霸主。
他们输的不是技术,是 “把经验等同于事实” 的思维 ——经验是 “过去的事实”,而实事求是要求的是 “当下的事实”。就像字节跳动做抖音时,没有照搬今日头条的 “算法推荐” 经验,而是先调研年轻人需求:发现他们想要 “短平快、强互动” 的内容,于是调整算法逻辑,增加音乐、特效功能,才成就了后来的国民级 APP。
《寻路》里批判过 “只喊口号不做事” 的形式主义,而现在很多企业的 “战略规划” 也犯了同样的错:比如把 “数字化转型” 当成口号,买了一堆系统却不用;把 “以用户为中心” 贴在墙上,却连用户调研都没做过。
某传统家电品牌曾花 500 万做 “数字化升级”,上线了线上商城、会员系统,结果因为没考虑到 “中老年用户不会用线上操作”,最终线上销量占比不足 5%。这就是典型的 “不实事求是”——把 “正确的方向” 当成了 “正确的执行”,却忽略了 “用户能不能接住” 这个关键事实。
《寻路》中强调 “稳扎稳打”,反对 “急于求成”,而现在很多企业陷入 “规模焦虑”:奶茶品牌一年开上千家店,却没建立供应链;互联网公司盲目扩张团队,却没找到盈利模式。
比如曾经的社区团购平台 “同程生活”,为了抢占市场,半年内扩张到 100 多个城市,却没解决 “团长管理”“生鲜损耗” 的核心问题,最终资金链断裂倒闭。这印证了《寻路》中的道理:脱离实际的速度,不是 “快”,是 “慌”;没有根基的规模,不是 “成果”,是 “隐患”。
《寻路》不是要我们 “不敢做事”,而是要我们 “带着事实做事”。结合剧中的实践逻辑和现代商业案例,我总结出 3 个 “实事求是” 的落地方法,每个都能直接用在企业决策中。
《寻路》中,工作人员会深入田间地头,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,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板。商业中,这个方法叫 “蹲点调研”—— 找到你的 “最小事实单元”,也就是 “核心用户的核心场景”。
华为做手机时,工程师会跑到工地、农场,观察农民工、农民怎么用手机:发现他们喜欢 “大音量、长续航、耐摔”,于是推出 “畅享系列”,专门针对这些需求优化;瑞幸做下沉市场时,团队会蹲在县城的咖啡店门口,统计 “什么时间段人最多”“大家更爱喝甜的还是苦的”,再调整产品和定价。
“最小事实单元” 是实事求是最核心的抓手—— 它不是宏大的行业报告,而是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、消费习惯,只有抓住这个,决策才不会跑偏。
《寻路》中没有 “一成不变的计划”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。商业中,这叫 “动态调整”—— 不追求 “一次做对”,而是 “先做再改”。
比如美团做外卖初期,一开始定的是 “30 分钟送达”,但实际执行中发现,偏远地区根本做不到,于是调整为 “根据距离灵活设定送达时间”;小红书早期是 “海淘攻略社区”,后来发现用户更爱分享日常穿搭、美食,于是慢慢转型为 “生活方式社区”。
实事求是不是 “不犯错”,而是 “不固执于错误”—— 承认计划和实际的差距,根据反馈及时修正,比死扛着 “正确的计划” 更重要。
《寻路》中复盘问题时,从不说 “谁错了”,而是说 “哪个环节不符合实际”。商业中,这叫 “事实导向的复盘”—— 避免 “甩锅”,聚焦 “哪些事实没考虑到”。
字节跳动的复盘会有个规矩:只说 “当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 A,实际事实是 B,差距在哪里”,不说 “谁没做好”。比如某次活动效果不好,他们会分析 “当时以为用户喜欢 A 内容,实际数据显示用户更喜欢 B 内容”,而不是指责 “策划没做好”。
这样的复盘,才能真正从错误中学习—— 因为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 “人不行”,而是 “对事实的判断有偏差”,找到这个偏差,才能避免下次再犯。
再看《寻路》,会发现它讲的 “实事求是”,本质是一种 “敬畏现实” 的态度 —— 不高估自己的经验,不低估市场的复杂,不迷信表面的热闹。
当下的商业世界,太多人追求 “快钱”“风口”“颠覆”,却忘了最朴素的道理:企业的生存,不是靠 “赌对一次”,而是靠 “每次决策都离事实近一点”。就像《寻路》中最终找到正确道路,靠的不是空想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调研、实践、调整。
对企业来说,“实事求是” 不是保守,而是最稳健的破局之道 —— 它让你在风口来临时不盲目跟风,在寒冬来临时能守住根基,在竞争激烈时能找到差异化。毕竟,所有商业的成功,最终都是 “符合事实” 的成功;所有商业的失败,本质都是 “脱离事实” 的失败。
如果说《寻路》有什么商业启示值得记住,那一定是:别总想着 “寻捷径”,先学会 “看事实”—— 路,从来都在现实里,不在想象中。